“地质灾害防治人命关天。”2025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表示,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事件加强研究,特别是加强致灾理论研究,提高预警及时性和有效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许大纯介绍,“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构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预报2700余起地质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四五”以来开展了4.26万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52万群众得到了保护。各地组织了近72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避险搬迁。例如,四川汶川泥石流治理工程和甘肃舟曲滑坡治理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动态掌握风险底数,许大纯介绍,全国1953个受地灾影响的县(市、区)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这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自然资源部综合应用遥感识别技术,新发现灾害点5000余处。在27.9万处灾害点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动态掌控这些灾害点的变化,及时纳入到防控体系中。
“在人防方面,全国有28万名群测群防员,看紧盯牢地质灾害隐患点。在8万余处受威胁人员较多的灾害点,布设了自动化的监测设备,可以监测到雨量和形变等主要关键指标,大大提高了预警能力。” 许大纯说。
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面,许大纯介绍,自然资源部对灾害点和风险区进行动态更新,力争既看住灾害点,又防住潜在风险区。同时,还大力开展培训、宣传、演练,把防灾要求传递到基层,普及到受威胁群众,努力让人人都知晓防范应对措施。
此外,许大纯表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过程中,自然资源部与气象、应急管理、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同时,自然资源部有近300名专家常年包片蹲点,各地有1500余支专业队伍驻县包乡,指导地质灾害防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