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三巨头”赚了190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三巨头”赚了190亿

盈利最多的企业是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

今年上半年,青岛最赚钱的上市企业有哪些?随着64家境内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答案揭晓。

根据官方公布的上市公司名单盘点,53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超82%。其中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注:根据青岛证监局公布的青岛辖区上市名录,海信家电不在名单之中。因海信家电是海信集团旗下重要板块,故后文从城市产业角度加入分析,数据变为8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其他相关数据因之变动)

盈利最多的企业是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20.33亿,同比增长15.6%。其中,Q2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65.46亿元,同比增长16.14%。

其次是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204.9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2%。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上半年的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青岛另外一家巨头海信,旗下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业绩保持正增长。海信视像实现营业收入272.31亿元,同比增长6.95%;归母净利润10.56亿元,同比增长26.63%。海信家电营收493.4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为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两大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超过30亿。

作为青岛制造业的“三巨头”,海尔、海信、青啤旗下主要业务板块上市公司上半年的营收总额2535.55亿,若以青岛GDP总额的标准为参考,占比29.5%,足见三家企业在青岛的分量。

青岛的企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巨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多,腰部企业相对较少。体现到股市上,就是市值的两极分化,海尔智家市值约2500亿,遥遥领先,青岛啤酒市值900多亿。500亿到800亿市值的只有青岛港,市值200亿到500亿之间的仅为5家左右。

在这种结构之中,龙头企业的业绩表现,对城市经济基本盘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毕竟,数百亿、千亿营收背后,关系着众多上下游产业,乃至就业、税收等关键数据。

纵观青岛上市企业上半年的“成绩单”,呈现出3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盈利能力高度集中。

海尔智家、青岛啤酒、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等4家上市公司净赚190多亿,而上半年青岛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为320亿(算上海信家电),四家上市公司占比约为六成。

范围再放大一点看,青岛港、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的营收虽然不到百亿。但与制造业企业相比,利润率相当高。

青岛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31.52亿元,同比增长16.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

另一家城商行,青岛农商银行营业收入57.52亿元,同比下滑1.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4亿元,同比增长5.22%。

青岛港上半年业绩也不错。营业收入为94.34亿元,同比增长4.04%;归母净利润为28.42亿元,同比增长7.5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6.90亿元,同比增长3.83%。

上半年青岛上市公司中,还有一家公司的净利润超过10亿,为赛轮轮胎。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75.87亿元,同比增长16.05%;归母净利润为18.31亿元,同比下降14.90%。

算下来,这8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占到青岛境内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润总额的近九成。

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青岛中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短板。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手段提高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润率,是青岛要研究的课题、发力的方向。

二是海外业绩成亮点,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上市企业,都在忙着出海。

数据统计发现,半年报中近40家企业(含海信家电)披露有来自境外的业务收入,总金额超过1200亿。占比所有青岛上市公司营收的三成左右。

这两年,海尔、海信、赛轮等大企业的出海备受关注。比如,海尔智家埃及生态园一期顺利投产,开工建设泰国空调工业园,收购匈牙利暖通头部渠道商业务;海信视像在埃及建设电视制造基地;赛轮轮胎在墨西哥、印尼、埃及建厂;澳柯玛到印尼建厂。

实际上,青岛很多“小而美”的上市企业也在布局海外市场。比如,海容冷链在印尼的工厂,预计今年四季度试生产;盘古智能在德国、泰国等地设立全资子公司,其中2024年启动建设泰国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特锐德业绩亮眼,不少贡献点同样来自海外,开拓了沙特拉比格二期光伏项目、比亚迪印尼工厂150kV变电站项目等海外项目。

在国内市场如此“卷”的态势下,企业“走出去”已是必然选择。近日,海尔正式成为英超豪门利物浦以及法甲豪门巴黎圣日耳曼的全球合作伙伴,再一次印证了青岛企业深耕国际市场的决心。

三是国家“促消费”的战略,青岛成为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映照出青岛“消费制造”的城市底色。

今年,“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包括“国补”在内的一系列配套举措。家电消费和家电的以旧换新,是政策主要着力点之一。

国家的推动,有力拉动了家电消费。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家电大盘(不含3C)零售额4537亿,同比增长9.2%。

而青岛是不折不扣的家电之都。2024年,青岛市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等家电主要产品产量达6867.76万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因此,上半年海尔、海信等企业业绩向上,既有自身加强科技创新、做强做强海外业务、培育新增长点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助力。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补贴逐步退场、消费提前预支之后,如何维持业绩的稳定与增长,会对企业带来新的考验。

来源:青小岛

原标题:青岛“三巨头”赚了190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尔

4.3k
  • 官宣!海尔欧洲牵手两大冠军足球俱乐部
  • 海尔欧洲签约利物浦、巴黎圣日耳曼两大足球俱乐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三巨头”赚了190亿

盈利最多的企业是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

今年上半年,青岛最赚钱的上市企业有哪些?随着64家境内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答案揭晓。

根据官方公布的上市公司名单盘点,53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超82%。其中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注:根据青岛证监局公布的青岛辖区上市名录,海信家电不在名单之中。因海信家电是海信集团旗下重要板块,故后文从城市产业角度加入分析,数据变为8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其他相关数据因之变动)

盈利最多的企业是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20.33亿,同比增长15.6%。其中,Q2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65.46亿元,同比增长16.14%。

其次是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204.9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2%。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上半年的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青岛另外一家巨头海信,旗下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业绩保持正增长。海信视像实现营业收入272.31亿元,同比增长6.95%;归母净利润10.56亿元,同比增长26.63%。海信家电营收493.4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为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两大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超过30亿。

作为青岛制造业的“三巨头”,海尔、海信、青啤旗下主要业务板块上市公司上半年的营收总额2535.55亿,若以青岛GDP总额的标准为参考,占比29.5%,足见三家企业在青岛的分量。

青岛的企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巨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多,腰部企业相对较少。体现到股市上,就是市值的两极分化,海尔智家市值约2500亿,遥遥领先,青岛啤酒市值900多亿。500亿到800亿市值的只有青岛港,市值200亿到500亿之间的仅为5家左右。

在这种结构之中,龙头企业的业绩表现,对城市经济基本盘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毕竟,数百亿、千亿营收背后,关系着众多上下游产业,乃至就业、税收等关键数据。

纵观青岛上市企业上半年的“成绩单”,呈现出3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盈利能力高度集中。

海尔智家、青岛啤酒、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等4家上市公司净赚190多亿,而上半年青岛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为320亿(算上海信家电),四家上市公司占比约为六成。

范围再放大一点看,青岛港、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的营收虽然不到百亿。但与制造业企业相比,利润率相当高。

青岛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31.52亿元,同比增长16.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

另一家城商行,青岛农商银行营业收入57.52亿元,同比下滑1.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4亿元,同比增长5.22%。

青岛港上半年业绩也不错。营业收入为94.34亿元,同比增长4.04%;归母净利润为28.42亿元,同比增长7.5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6.90亿元,同比增长3.83%。

上半年青岛上市公司中,还有一家公司的净利润超过10亿,为赛轮轮胎。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75.87亿元,同比增长16.05%;归母净利润为18.31亿元,同比下降14.90%。

算下来,这8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占到青岛境内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润总额的近九成。

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青岛中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短板。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手段提高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润率,是青岛要研究的课题、发力的方向。

二是海外业绩成亮点,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上市企业,都在忙着出海。

数据统计发现,半年报中近40家企业(含海信家电)披露有来自境外的业务收入,总金额超过1200亿。占比所有青岛上市公司营收的三成左右。

这两年,海尔、海信、赛轮等大企业的出海备受关注。比如,海尔智家埃及生态园一期顺利投产,开工建设泰国空调工业园,收购匈牙利暖通头部渠道商业务;海信视像在埃及建设电视制造基地;赛轮轮胎在墨西哥、印尼、埃及建厂;澳柯玛到印尼建厂。

实际上,青岛很多“小而美”的上市企业也在布局海外市场。比如,海容冷链在印尼的工厂,预计今年四季度试生产;盘古智能在德国、泰国等地设立全资子公司,其中2024年启动建设泰国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特锐德业绩亮眼,不少贡献点同样来自海外,开拓了沙特拉比格二期光伏项目、比亚迪印尼工厂150kV变电站项目等海外项目。

在国内市场如此“卷”的态势下,企业“走出去”已是必然选择。近日,海尔正式成为英超豪门利物浦以及法甲豪门巴黎圣日耳曼的全球合作伙伴,再一次印证了青岛企业深耕国际市场的决心。

三是国家“促消费”的战略,青岛成为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映照出青岛“消费制造”的城市底色。

今年,“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包括“国补”在内的一系列配套举措。家电消费和家电的以旧换新,是政策主要着力点之一。

国家的推动,有力拉动了家电消费。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家电大盘(不含3C)零售额4537亿,同比增长9.2%。

而青岛是不折不扣的家电之都。2024年,青岛市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等家电主要产品产量达6867.76万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因此,上半年海尔、海信等企业业绩向上,既有自身加强科技创新、做强做强海外业务、培育新增长点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助力。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补贴逐步退场、消费提前预支之后,如何维持业绩的稳定与增长,会对企业带来新的考验。

来源:青小岛

原标题:青岛“三巨头”赚了190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