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眼
近日,江苏欧佩日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佩股份)正式从新三板摘牌,公司方面称,摘牌系基于“公司业务发展及战略规划需要”,意在降低成本、集中精力做好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佩股份去年营收达到5.3亿元,同比增长32.53%,但其仍选择主动退出。
营收净利双增,仍主动摘牌
公开资料显示,欧佩股份自2009年成立,专门从事旅游文化、酒店用品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及技术进出口业务,主营产品包括化妆品包材(软管、瓶子、盖子)、香波、沐浴露、润肤露、护发素等各类化妆品,以及肥皂、牙刷、剃须刀等酒店客房一次性易耗品。
据了解,欧佩股份的客户除了各大酒店外,还与花王、无印良品、自然堂、三笑集团等企业有所合作。
除代工业务,欧佩股份还拥有SEVENPLUS和JASMINE VILLAGE两个酒店洗浴用品自营品牌,服务主要覆盖连锁与星级酒店渠道。

2015年11月,欧佩股份登陆新三板基础层,成为当时一批借助资本市场提升企业形象与融资能力的美妆企业之一。不过十年后,即便是在营收与净利润双增的情形下,欧佩股份依然选择退出新三板,且暂时没有披露在北交所等其他板块上市的信号。
根据2024年年报,欧佩股份全年实现营收约5.3亿元,同比增长32.53%;净利润约2859.96万元,同比增长121.69%。财报表示,其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集团客户酒店用品、商超类个人护理用品销售量的增加。
近五年,欧佩股份除了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与2021年营收与净利润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增长。侧面说明欧佩股份选择摘牌并不是因为陷入业绩滑坡和亏损泥潭。

据了解,欧佩股份自8月15日起终止挂牌,对此,欧佩股份给出的理由是“鉴于公司业务发展及战略规划需要,为更好集中精力做好公司经营管理,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营决策效率。”
现金流告急,外销占比近6成
在突破5亿营收、业绩回暖的背景下,欧佩股份主动摘牌显得耐人寻味。不过,细读其近年来财报可以发现,欧佩股份现金流并不容乐观。
财报显示,2024年其经营性现金流显著走弱、应收账款大增。2024年,欧佩股份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1590.5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近六成,甚至远不及2022年4163万元的一半。
此外,2024年末应收账款达7199.6万元,较上年末3193.9万元大幅上涨125.5%。这意味着,尽管产品销售规模有所扩大,但回款速度显著放缓,导致现金流承压、资金回笼困难。
据了解,欧佩股份的主要客户来自于国外市场,2024年来自国外的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9.79%以上,大部分收入以美元或其他外币计算。欧佩股份对此表示,公司大部分应收账款及预收账款均为美元或客户所属地外币,货币市场上人民币对外币汇率变动将可能对公司收入及资产产生较大影响。
而在融资环境收紧、新三板流动性有限、退市新规收紧的背景下,加之其现金流吃紧的节点下,维持挂牌反而会放大运营成本与资本压力。
欧佩股份还曾表示,公司所处行业制造的产品主要为日化类产品,不存在技术壁垒,业内能够制造可替代产品的大中小型企业较多,尤其低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尽管公司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但随着国内外中高端旅游市场逐渐发展,这部分细分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将吸引更多竞争对手进入,中高端酒店用品行业可能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
对此,欧佩股份也加大了研发投入,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改造,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财报显示,该公司在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300%。
欧佩股份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押注,但研发周期长、资金回报慢,无形中又会加剧当下的财务紧张局面。
新三板“冷场”
近年来,作为资本市场“孵化器”的新三板,在美妆产业链中的角色由热转冷。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包括欧佩股份在内,已有5家化妆品相关企业从新三板摘牌。
除了创健医疗是为了转战北交所,雅莎股份、幸美股份和林森生物摘牌背后,往往都与企业自己战略调整、业绩失速有关。

而随着这些企业摘牌,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新三板挂牌化妆品相关企业不足20家,涵盖代工、原料、包装、检测等环节,整体活跃度下降明显。
自北交所开市以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争相转板,诸如伊斯佳、蜜思肤、兰亭科技等都曾启动北交所IPO,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意。
此外,仍有维琪科技、珈凯生物等企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并获得北交所正式受理;江天科技则已进入第二轮问询,斯坦德检测也在2025年7月公告启动北交所上市辅导。

当前,仅有少数企业成功转战北交所,完成上市敲钟。如2024年上市的芭薇股份,被誉为“北交所美妆制造第一股”。锦波生物则在2023年7月摘牌,同月完成北交所上市,凭借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差异化优势,成为市场追逐的范例。
整体来看,新三板美妆企业呈现“三分格局”:少数坚守待转板,个别凭技术突围成功上市,而多数因困境退出。十年前的新三板曾是“淘金场”,如今留存者寥寥,且转板成功案例屈指可数。
未来,美妆企业若想真正借力资本市场,恐怕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北交所、科创板,甚至港股,而不再对新三板抱有过多期待。
评论